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,未经允许,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《1》最近接到一个神奇的需求。一位茶友希望能推荐一款,苦涩味浓郁的白茶。与茶打交道多年,这般要求还是第一次遇到。细问之下,才知道,她最近报了个茶艺班,带了2

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,未经允许,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
《1》
最近接到一个神奇的需求。
一位茶友希望能推荐一款,苦涩味浓郁的白茶。
与茶打交道多年,这般要求还是第一次遇到。
细问之下,才知道,她最近报了个茶艺班,带了2022清明白牡丹《杏花雨》过去,却被老师批评茶太香、太软,缺少风骨。
她不解:何为风骨?
老师泡了一款“有风骨”的茶,让她感悟。
她喝了一口,好险没当场吐掉,又苦又涩,完全颠覆了她对白茶的认知。
老师她的感受给予肯定:不苦不涩不为茶,香滑细软,不是茶的本味,苦与涩,才是好白茶的风骨。
茶友陷入了苦恼。
按照老师的说法,喝白茶,就得从茶的本味开始学起,去接受苦涩。
可是她尝了这有“风骨”的茶,又确实喝不下去,是自己的问题吗?
知道缘由后,不由长叹一声,得喝过多少烂茶,才会觉得苦涩,是白茶的本味啊。
要不自费给这位老师寄些茶过去吧,一个从事茶艺的人,却从来没喝过像样的好茶,也太可怜了。
嗯,顺便也寄一份国标给她,把白茶感官品质里的描述,重点圈一圈。


《2》
茶的苦味和涩味,是怎样产生的?
想知道白茶的本味、茶的风骨,究竟是不是苦与涩,得从茶的苦涩味,究竟从何而来说起。
茶,之所以让人迷恋,是因为它有着馥郁多变的香气,以及香柔醇厚的汤感。
这些茶香茶味,是茶叶中丰富的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,在冲泡过程中,释放的结果。
鲜,是茶氨酸;香,是芳香烃;稠,是果胶;甜,是多糖。
不同的物质,呈现出不同的嗅觉、味觉体验,才赋予了每款茶不同的风味风韵。
但不是每种营养物质,带来的感官体验,都是愉悦的。
其中一些成分,也会带来苦涩口感。
最常见的,就是咖啡碱、以及茶多酚。
咖啡碱:具有提神的功效,茶汤中的苦味,主要来自于它。
茶多酚:对一些细菌有部分抑制作用,茶汤中的涩味,则主要因它产生。
当然,除了上述两种物质,还有一些儿茶素、醛、铁之类的元素。
人们之所以会觉得一款茶苦涩,很大程度上,就是由这些会引起苦、涩感的物质造成的。
这些都是各种茶类在生长过程中,自然生成的养分物质,只要是山茶科、山茶属的茶树,茶青中都会含有,区别只是含量的多与少。
当这些物质的含量较多的时候,人们就能从茶汤中,品尝到明显的苦味、涩味。
正因为如此,茶圈中有了这样的观点:
茶的本味,就是苦与涩。
继而也就有了,不苦不涩不为茶,苦涩是好白茶的风骨等等说法。


《3》
茶有苦涩味物质,不代表就一定苦和涩。
茶中有咖啡碱、茶多酚等等这些物质,就一定是苦的,涩的吗?
不一定。
要知道,茶叶中的内含物质,并不只是由苦味、涩味成分组成。
还有释放曼妙花香、浓郁毫香,及其他香气的芳香物质。
有呈现极鲜、极嫩、极爽滋味的鲜爽味物质。
有让茶汤更稠、更滑、更醇和的果胶。
以及叶绿素、叶黄素、多糖、黄酮类等等,各种营养物质。
它们都蕴含在白茶的芽头之中、叶片之中。
芽叶中的每一条叶脉,每一个细胞,都被这些内质充盈着,像携带着诸多芳香、万千滋味的湖泊与江流。
一把盐,融于一碗水,你能尝出咸味。
可融于一池水、一江水呢?你还能尝出咸味吗?
都不能尝出它的味道,又怎么能说这是它的本味?
可见,想要明确地感知一种味道,光有能释放味道的物质并不够。
还需要它的数量,也达到一定程度。
茶会不会苦,会不会涩,关键也并不是茶里有没有咖啡碱、茶多酚等等苦味、涩味物质。
而是看这些物质,在所有内质含量中,是多还是少。
苦涩物质含量较高时,茶汤自然会苦涩。
但当它们含量较低,其他香气物质、鲜爽物质含量较高的时候,茶是不苦也不涩的。


《3》
苦涩,是不愉快的感觉,不能代表白茶的味道。
人形容自己难过时,爱说:心里苦。
描述果子尚未成熟,那种刺激口感时,会说,太青涩。
可见,苦与涩,在大部分人的感知里,是不舒服的,不受喜欢的。
为何到了白茶这,反而会成为优点,成为它本来的味道?
有人说:茶有苦涩味物质,自然可以用苦涩来形容它的本味。
且不说,有苦涩味物质,与有苦涩味,完全是两回事。
如果有苦涩味物质,本味就是苦与涩。
那么,茶叶中还有茶氨酸呢,还有黄酮类物质呢,还有芳香烃呢。
至于叶绿素、果胶、多糖,这些都是茶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内质,不应该也表现一下吗?
按照这种逻辑,茶的本味,茶的风骨,正确的形容应当是,鲜、香、绿、稠、醇、柔、苦、涩、甘、爽、甜吗?
也太复杂,太乱了吧。
其实,关于好白茶的本味究竟是什么,国标里早就写得非常清楚了。
国标,可是行业龙头企业,资深研究者,根据白茶的风味特点,滋味特征,总结出的,最能代表白茶滋味的感官评判标准。
里面既没有苦,也没有涩,感兴趣的茶友,可以自行查阅。
也从来没有哪次茶叶评审时,会拿茶叶的苦、涩,作为评定好茶的参考。
又怎么能说好白茶,一定又苦又涩?


《4》
好白茶,不苦,也不涩。
曾喝过一些苦茶、涩茶。
含在嘴里,不用啜,浓重的苦涩感已经在舌面上泛开。
极苦时,喝得都不像茶,而是一碗稀释过的中药。
极涩时,像用沾了辣椒水的针,在戳你的舌尖。
但是,清鲜、清香、清爽的好茶,也喝过不少。
尤其是高山白茶,啜一口,山林清风,花香蜜露,都随着茶汤滑下咽喉。
吸一口气,齿缝唇舌,都是香的、凉的,舒服的。
这些茶中,都有苦涩味物质,可它们苦吗?涩吗?
当然不。
茶是否苦涩,与产区、工艺,甚至冲泡手法,都有非常大的关系。
好白茶,产区好,日照时长短、强度小,呈现鲜爽味物质的含量更高,而咖啡碱、茶多酚等苦味、涩味物质生成更少。
工艺好,走水迅速、彻底,大量咖啡碱、茶多酚等物质随水分离开多,叶片中的留存的苦味、涩味少。
这样的茶,正常冲泡的情况下,滋味不会苦,也不会涩。
什么样的白茶,会苦、会涩呢?
只要泡茶过程没有问题,茶汤会苦涩的原因,就是茶叶的品质不佳。
产区不佳,生成的苦涩味物质较多。
工艺不当,芽叶中滞留了大量的苦味、涩味。
一款产区不好,工艺不好的茶,自然算不得好白茶。
它的滋味,当然也不能代表茶本来的味道。


《5》
茶之风骨,是指它独特的韵味,茶香茶味中的力量感。
而不是一些茶掌柜、茶艺师倡导的苦与涩。
岩茶中,就有岩骨花香一说。
岩骨,并不是说茶汤苦、涩,难喝。
而是说茶有岩韵,喝到口中,如同有骨鲠在喉,汤水内质充沛,十分有劲道。
而白茶,清鲜的滋味、馥郁的花香,稠滑的汤水,果冻般的浆感,就是它的韵,它的魂,它的骨。
喝茶,是为了愉悦自己。
又苦又涩的茶,还是留给卖这些茶的人,自己喝吧。
欢迎关注【白茶大课堂】,了解更多白茶知识!
版权声明:本文归白茶大课堂菇凉陈(taimumagu)原创撰写,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!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niuben22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hgongchang.com/95212.html